与这本书的相遇真的很神奇,它安静的处于图书馆书架的一隅,隐藏在很多书本的中间,可那天的太阳刚好透过窗户照射在了它的身上,《36岁,人生半熟》,因这戳中心坎的书名,我便毫不犹豫地拿了过来,似乎是有神在指引,指引我们相遇。并不是特别熟悉的作家,可是读着读着,发现那些同龄人间的共鸣,那些时代一点点走过的痕迹,是的,今年我也即将迎来我的36岁,那些人生一路走过来的不惑,好像从另外一个人的口中道出,又通过她的经历给了我一些启示。 《36岁,人生半熟》讲述的是作者宽宽在2016年卖掉北京的房子,和家人移居大理后关于诗和远方的理想生活,却不乏中年焦虑背后,现实和琐碎的寻常之事。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干货指南,更像是老友间的絮絮叨叨,偶尔一句话直逼心底,引起共鸣。 书中读到“妈妈,你开慢一点,不要撞到花花草草。”“妈妈,你也来跟它们握握手,你们就是好朋友了。”读的当下就落泪了,感触很深,我自己在教育上也比较佛系,深处现在的育儿模式中多是挣扎,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。书里宽宽女儿却让我感触颇深,因为我的孩子并没有她那般慈悲心,不会对植物动物有那种同类的态度,可能也是人与人的不同。虽然圈养在城中的孩子也在慢慢模仿那些与大自然对话的教育,耕种,踏青,但是真的只是皮毛;现在大多家长也会带孩子去看各种博物馆和山山水水,但是3-4天的旅途,能看到的却也是些浅显的东西,不过毕竟我们有在慢慢去试着改变一些,这又总归是好的。到了30岁以后,不单单是我,和朋友聊起来,也发现人生好像出现了很多困难,就像旧的障碍过去了,马上又创造了新的障碍。其实,这所有的障碍,即是我的生活啊。像书里说的,当生出判定眼前环境及事项好与坏的分别心时,问一问自己,这是真的坏吗?就无半点好?时常反问,或许当下就不再难熬。时常盘点一下人生中的“已拥有”,会让自己生出感激。然后在规划未来时,重点就会放在付出与创造上,更多关注想要做的事,而不是我还缺什么。 读过书,让我也放下了那份对年龄的忧虑,小时候喜欢将年龄报大一两岁故作成熟,而长大后则喜欢装作年轻。不单是对于年龄,对于人或事,都有一些自我矛盾的心境变化,这实际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,年轻时也许想着逃离,想着活出自我,可是闲久了又怀念那些年拼搏努力的过往。回读这本书,我似乎觉察到作者对于人生旅途的一个解释,就是平衡。 希望我也在人生半熟的年纪里,享受简单本真的喜悦,接纳一切发生,尽量高消耗地让灵活活着,学习、劳作。永远走自己的路,同时也允许别人走他们的路。(地服 林慧霞) /imgE9936CF00351A0BE48258B0E00061270/$file/1.jpg)
|